首页 资讯 电影 原创 《蛟龙行动》比《红海行动》猛就猛在它前所未见,且不可复制!

原创 《蛟龙行动》比《红海行动》猛就猛在它前所未见,且不可复制!

电影《蛟龙行动》大年初一就要跟大家见面了,我有幸在看片会提前观看了此片,大为震撼,它给到观众的“料”,猛到见所未见!

电影也开启了超前点映,26号和27号,大家就可以提前去看啦!春节档电影,敢提前面对观众的也就是《蛟龙行动》,因为它有这个底气!

还记得2018大年初一上映的《红海行动》吧,作为中国首部实战军事动作片,《红海行动》可以说是达到了当时国产同类题材从未有过的高度。从突袭大楼营救人质,到巷战,偷袭,突围的专业战术展示,再到所有军械武器的展示都是此前国产战争片少见的专业。

比如队长杨锐的武器是SCAR突击步枪,狙击手顾顺的是R93狙击步枪。

机枪手佟莉用的武器是M249机枪等等,总之喜欢玩吃鸡的朋友对这些枪械都不会陌生。

当然,在电影中让军迷大呼过瘾的还是那些大家伙,首屈一指的就是中国军舰,054A型导弹护卫舰“临沂号”。

还有苏制T-72主战坦克和M60美国主战坦克。

这些硬核装备着实让观众的眼前一亮,但我也说了,枪械对于玩吃鸡的朋友不算新鲜,而054A导弹护卫舰在中国军迷眼中也早已成了“牛夫人”,于2017年下水的055驱逐舰才是他们心中的“小甜甜”。

毕竟在2017年上映的《战狼2》中,052D型驱逐舰‌,甚至是辽宁号航母都亮相了。那么这次的《蛟龙行动》还能给观众们,尤其是军迷群体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其实答案在《红海行动》的片尾就告诉我们了。那就是“走向深蓝”,这是中国海军多年来的梦想和使命,而最能承载这个主题的就是我们的大国重器——核潜艇。

可以说,在《蛟龙行动》之前没有人拍过核潜艇题材,就像七年前也没有人拍过豆瓣高达8.2分,好于93%的战争片的《红海行动》一样。所以作为《红海行动》的续集,《蛟龙行动》是一部前所未见的,展现深海军事战争的动作巨制。

陆地战争,我们无论是从电影还是纪录片中都看过很多,所以谁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自然也能想象出陆地战争的形态,但深海战争是什么样子?核潜艇参与作战又是怎样的场面?估计就没几个人能说出来了。《蛟龙行动》所展现的就是那一片“从未平静的海”中,潜艇与潜艇的对抗。战场从广阔的陆地转移到了神秘莫测的深海。

电影里一共出现4艘潜艇,一开始是出场的是中国的常规潜艇在执行任务中遇到敌国猎杀级攻击型潜艇,在追击到海底火山海域时遭遇意外。受损潜艇不得不放弃追击返航维修。

为了彻底粉碎敌国的阴谋,我国又派出龙鲸号核潜艇继续执行任务,与敌方两艘猎杀级攻击型潜艇继续战斗。而“蛟龙小队”也会和潜艇小队联手对抗上门挑衅的敌人,他们的装备上也比《红海行动》中的常规武器有了大大的升级。

让人眼前一惊的就是可穿戴飞行器,这次蛟龙小队是从我方军舰上直接起飞到达位于大海中间的钻井平台,对前来袭击我方的敌国特种兵小队展开还击。当我看到这种“从天而降的掌法”时真的是惊呆了,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军队一般是凡事拍出来给你看的,证明已经有更好的了,我真的不敢再往下想了。

电影还非常详细地展示了“龙鲸号”核潜艇的内部,从出任务前的准备工作到潜艇每一个舱室,包括休息区,餐厅,指挥室,垂发导弹舱,鱼雷舱,甚至是核反应堆都一一展示,让观众过足了眼瘾,想必军迷肯定都乐开花了吧。还有“龙鲸号”肚子里装的小型潜艇。这些装备简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在无数场激烈的战斗中,蛟龙小队动用了无数高科技武器,比如从潜艇直径垂发到海面上后弹射的无人机,然后还能自己回收。

敌方也有搭载重型武器的机器狗,战斗力强大到让人咬牙切齿的程度。

除了让人惊掉下巴的潜艇鱼雷战之外,还有蛟龙小队深潜作战的惊险场面,以及我方潜艇兵在深海中出艇维修爆破清障的重头戏。

这么说吧,《红海行动》的陆地战争形态是可以被往后的电影复制的,但《蛟龙行动》里那些包括国外的潜艇电影从未拍过的东西比比皆是,新装备,新武器,都是第一次亮相,所以更难拍,也更难被复制。

当我们的战士与敌人在陆地上相遇时,我们拼的是战略、战术,还有战斗力;但是,当我们和敌人在深海里相遇的话,我们拼的是什么?除了上面这些,主要还得拼装备。核潜艇就是最有力的深海利刃,到时候大家在电影里就会看到核潜艇是如何作战的。而且最重要的一点,要拍摄这些东西,是必须要有我中国海军的支持才能做到,以后的影片想做到这一点,没有比《蛟龙行动》和林超贤更厉害的手段,只怕是很难复制了。

所以,春节档首选《蛟龙行动》,因为它能给你前所未有的新鲜感,新东西,新的视觉冲击!大过年的就得吃硬菜,相信我,没有比《蛟龙行动》更硬的了!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原创 《蛟龙行动》砸600万背水一战,才知道当年《流浪地球》有多明智
下一篇
原创 档期未到全片放出!这才叫"硬核",春节档第一部就该选它!

评论

评论已关闭

推荐阅读